城市数量的控制是战略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合理的城市数量需要根据地图规模、资源分布以及军事扩张节奏来动态调整。过多的城市会导致管理压力剧增,资源分配效率下降;而过少的城市则难以支撑持续的军事行动和后勤需求。通常情况下,保持6-8座核心城市能够平衡生产力与军事扩张的需求,这些城市应优先布局在战略资源密集区域或交通枢纽位置。
城市选址需要综合考虑地形防御、资源获取和区域加成等因素。丘陵地形能为城市提供天然防御优势,河流与海岸线则便于贸易和海军支援。资源丰富的区域应作为优先占领目标,尤其是战略资源如铁、马、硝石的分布直接影响部队组建效率。工业区和商业中心的布局需要最大化相邻加成,确保城市能持续产出足够的锤子和金币支持战争消耗。忠诚度压力是跨大陆征服时必须面对的挑战,可通过总督任命、政策卡调整和快速占领相邻城市来缓解。
军事单位的维护成本城市数量增加呈指数级上升,因此需要严格控制非核心城市的扩张。每座新城都应具备明确的战略价值,例如控制关键隘口、切断敌方贸易路线或获取稀缺资源。在征服过程中,优先攻占敌方高人口城市能有效减少忠诚度问题,同时避免占领生产力低下的边缘城市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傀儡政权或直接吞并的决策需根据当前战争态势和长期战略灵活调整。
科技与市政树的研发节奏应与城市发展同步。早期重点发展军事科技树,确保部队质量优势;中期转向提升生产力与经济的科技,支撑长期战争消耗。政策卡的选择需围绕征服目标配置,例如减少单位维护费、提升战斗经验获取等。宗教和文化影响力可作为辅助手段,通过传教士削弱敌方城市忠诚度或提升己方部队战斗力。战争迷雾探索和情报收集同样重要,及时掌握敌方城市防御薄弱点能大幅提高征服效率。
后期游戏阶段需注意城市专业化分工。将部分城市转为纯粹的军事生产基地,集中生产高级单位;另一些城市则专注于科技和文化发展,解锁关键晋升和政策。世界议会提案和外交支持能有效牵制其他文明对战争的干预。核武器和末日机甲等终极兵种的使用需要谨慎权衡,其破坏力可能抵消征服带来的收益。最终实现全球统治时,确保所有敌方首都均被占领即可达成征服胜利,多余的城市反而可能成为胜利后的管理负担。